Enigma Variation(二战德国)_《隐秘的定论》(母亲的秘密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《隐秘的定论》(母亲的秘密) (第1/4页)

    慕尼黑秋日的微风带着清冷的寒意,正午的日光透过教室窗棂的间隙,散落下斑驳的光影。

    这已经是我在这里的第五个秋日了。

    书籍一直是我的伙伴。

    从基础的算数到现在的微积分、初等数论,牛顿力学到电磁场理论与波动方程,我看过其他侦探,但还是阿瑟·柯南·道尔笔下潜藏于维多利亚时代l敦迷雾中冰冷而严谨的逻辑骨架最x1引我。

    我用字母代号表示嫌疑人,分类标记动机,b如嫌疑人A,B,C…,动机M1为财,M2为仇,M3为情,证据则用一系列带有时间和地点属X的集合表示。我用箭头连接它们,画出相应的关系图,试图像做证明题一样,验证每一步推理的合理X。

    我有时也会发现某些故事里的逻辑漏洞,b如,关键证据的出现过于巧合,缺乏必然X,或者对人物行为的推断掺杂了过多主观臆测,而非基于概率的客观分析。这时,我会在笔记本的边角,用更符合的方式,重新构建一条通往真相的路径。这个过程,就像在解一道极其复杂的应用题,变量是人X的yUwaNg,约束条件是物理规律和时间线,答案必须唯一且自洽。

    我记得自己一年前做过这样一件事。

    图书馆那位总是板着脸的管理员克劳斯先生,每个工作日下午5:00,都会准时离开他的座位,穿上外套离开图书馆,然后在5:30到5:45之间回来。他的离开和返回时间非常固定。但到了周末,情况就不同了。有时周六下午,他会带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一起来图书馆,让孩子在阅览室角落看书,自己则继续工作。

    工作日五点,正是很多小学放学的时间。他准时离开,大概率是去接孩子。5:30到5:45之间回来,这个时间足够从附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